專業團隊

專業團隊 > 張琦郁

張琦郁

臨床心理師

臨床心理師證照(心理字 000721)

開幕試營運期:
平日日診:2500 NTD/50分鐘
夜診/假日:2800 NTD/50分鐘

*每增加 15 分鐘增加 700 元

主要學歷

  •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

主要經歷

  • 台大醫院臨床心理師(97-113年)
  •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(114年-)
  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兼任輔導老師(114年-)
  • 程序監理人(113年-)
  • 台大醫院「醫事實習學生臨床實習計畫」臨床心理學生課程主任(110-112年)
  • 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教學研發組組長(105-108年, 110-111年)
  • 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健康心理學專科臨床心理實習生督導/安寧緩和病房臨床心理實習生督導(98年-113年)
  • 臺灣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系兼任實務教師
  • 政治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實務教師
  •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臨床講師
  •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臨床指導教師
  •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實習課程督導
  •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心理腫瘤與安寧療癒發展委員會委員暨執行秘書(105-106年)
執行項目與專長

  • 成人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
  • 深度自我探索
  • 身心壓力調適/情緒調適
  • 親密關係議題
  • 疾病、失落和悲傷議題
  • 幼兒、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療、親子和親職諮商

獲獎資歷

  • 行政院 113 年度「三等服務獎章」
  • 臺大醫院 112 年度「教學優異獎」
  • 臺大醫院 109 年度「教學付出獎」
  • 臺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 109 年度「資深優良教師」
  • 臺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 105 年度「青年優良教師」

學術著作

期刊論文

  • 張琦郁、鄭逸如、呂碧鴻、陳秀蓉、洪福建(2009)。身心壓力諮商門診患者之特性分析。家醫研究7 (2) 27-37。(2010年投稿,2011刊登)
  • 林亭妤、鄭逸如、張琦郁*、楊于婷、張安華(2017)。為什麼我這麼努力,癌症還是復發?癌末病人的目標調適。安寧療護雜誌,22(1),97-107。
  • 黃文翰、鄭逸如、楊于婷、張琦郁、黃士哲(2017)。如何面對臨終的死亡焦慮-誰該為自身的死亡負責?。安寧療護雜誌,22(2),202-212。
  • 王馥亭、鄭逸如、楊于婷、張琦郁、林耀盛、吳治勳、黃靜怡、呂燕茹(2017)。「我很愛你,我好害怕你會離開我」:由照護癌末病人配偶的經驗反思哀傷之意涵。安寧療護<
  • 楊淯惇、鄭逸如、林耀盛、楊于婷、張琦郁、吳治勳、黃靜怡(2018)。病床邊的自由:一位臨終病人的青少年兒子作為照顧者的感受與掙扎。安寧療護雜誌,23(1),35-45。
  • 高舒、鄭逸如、林耀盛、張琦郁、楊于婷、吳治勳、黃資堯、林孟屏(2019)。靜守,與傷口的面容遭逢:由一位牙齦癌末病人的心理照顧經驗反思臨床實踐。安寧療護雜誌,23(3),280-290。
  • 吳欣烜、鄭逸如、張琦郁*、楊于婷、吳治勳、林耀盛、陳勇仁(2020)。「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了,不用擔心。」解析與了解照顧者的理智化因應。安寧療護雜誌,24(1),47-58。

研討會論文

    壁報論文

  • 張琦郁、陳秀蓉(2008)。特質焦慮與自我關注注意力在焦慮減損表現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。2008年台灣心理學會壁報論文。
  • 曾嫦嫦、張志瑄、張琦郁、鄭逸如、吳英璋 (2009)。綜合醫院癌末患者臨床心理一次照會服務模式的建立。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壁報論文。【獲頒「佳作」】
  • 張志瑄、曾嫦嫦、 蘇淑貞、張琦郁 、張麗滿 、鄭安安(2009)。兒童心理衡鑑工作坊互動教學模式之初探。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壁報論文。
  • 鄭安安、曾嫦嫦、 蘇淑貞、 張琦郁 、張麗滿 、張志瑄(2009)。兒童心理衡鑑工作坊教學模式:衡鑑歷程的轉折與覺察。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壁報論文。
  • Yih-Ru Cheng, Chang-Chang Tseng, Chih-Shuan Chang, Chi-Yu Chang(張琦郁). (2010). Psych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and their families in Taiwan. Poster Presentation. California, USA. 41st  International Annual Meeting of Society of Psychotherapy Research.
  • 張琦郁、曾嫦嫦、黃揚文(2011)。初診斷癌症病患的醫療決策心理歷程。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壁報論文。
  • 鄭逸如、張琦郁等(2013)台大醫院安寧療護與心理腫瘤的實習訓練。「臨床心理通訊」,2013年9月號,28-31。
  • 黃揚文、楊于婷、張琦郁、曾嫦嫦、鄭逸如(2015)。癌症病人罹病初期的心理特徵:以某醫院腫瘤照會個案為例。2015年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,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。
  • Yih-Ru Cheng(鄭逸如), Chia-Ying Weng, Lian-Yu Lin, Fu-Tien Chiang,Chang- Chang Tseng(曾嫦嫦), Yu-Ting Yang(楊于婷), Chi-Yu Chang(張琦郁), Ya-Mei Lai(賴雅嵋), Po-Tsang Huang(黃柏蒼), Bee-Horng Lue. The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Effects of a Cognitive-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ardiac-Vascular Diseases. July 24-29, 2016, The 3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. Yokohama, Japan.
  • 張麗滿、黃柏蒼、張琦郁、鄭安安(2016年4月)。唐氏症兒童的語文與非語文能力之發展分歧。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,台北市。
  • 張麗滿、賴寬穎、張琦郁、鄭安安、連星恬(2017年4月)。三歲以下發展遲緩兒童親子互動團體之療效初探。壁報論文發表於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,台北市。
  • 張麗滿、賴寬穎、張琦郁、鄭安安、連星恬(2018)。發展遲緩幼兒親子互動團體之成效分析。壁報論文發表於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,高雄市。
  • 洪瑞可、陳思臻、簡靖維、曾嫦嫦、楊于婷、張琦郁、鄭逸如、吳治勳(2018)。臺大醫院癌症住院病人情緒壓力篩檢之臨床心理照護服務議題分析。壁報論文發表於台灣臨床心理學年會,高雄市。
  • 張麗滿、賴寬穎、林均諭、張琦郁、正安安、連星恬(2019年4月)。發展遲緩幼兒親子互動團體之三年回顧與成效分析。壁報論文發表於臺灣臨床心理學年會,台北市。【獲頒最佳壁報論文獎佳作】
  • 張琦郁、鄭安安、張麗滿、林均諭、蔡幸芳、孫鈺玹(2021年4月)。家長成長團體成效初探。壁報論文發表於臺灣臨床心理學年會,嘉義。
  • 張麗滿、張琦郁、賴寬穎、林均諭、蔡幸芳、鄭安安、連星恬(2021年4月)。使用魏氏幼兒智力量表於困難施測兒童之智能推估方法。壁報論文發表於臺灣臨床心理學年會,嘉義。

    口頭報告

  • Chi-Yu Chang(張琦郁), Yih-Ru Cheng, Bee-Horng Lue, Hsiu-Jung Chen, Fu-Chien Hung. (2010).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o the patients with panic attack experiences in primary care. Proposed symposium. The 4th Asia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, Aug. 27-31, Taipei, Taiwan.
  • Chi-Yu Chang(張琦郁), Hsiu-Jung Chen. (2010). The exploration of physical arousal in the process of interfered performance affected by anxiety. Proposed symposium. The 4th Asia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, Aug. 27-31, Taipei, Taiwan.
  • 張琦郁、楊于婷、曾嫦嫦、鄭逸如(2014)。壓力模式使用在腫瘤病人的身心壓力衡鑑與治療。2014年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,2014-3-8,台北。
  • 鄭逸如、曾嫦嫦、李素貞、張琦郁、楊于婷(2018)。心理腫瘤照護實務要領:一次照會的臨床操作與成效。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工作坊。

專書

  • 張琦郁(2010)。養成好習慣:簡單行為原則的操作、您的辛苦我們懂等2篇。載於臺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編著,為孩子扎根.給一雙翅膀—兒童健康發展與早期療育專書。台北市:臺大出版中心。
  • 鄭逸如、張琦郁(2011)。臨床健康心理學門-8-1罹患重大疾病之心理與生活調適。見新進醫事人員教案系列(4):「臨床心理教案」,頁70-72。新北市: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。
  • 張琦郁、鄭逸如(2011)。臨床健康心理學門-8-2受身心症狀所擾病患的完整身心壓力評估。見新進醫事人員教案系列(4):「臨床心理教案」,頁73-75。新北市: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。
  • 張琦郁(2014)。心理篇─準新娘心路之旅─與原生家庭的分離。見女人20‧40‧60─健康動起來,頁155-158。台北市:臺大出版中心。
  • 張琦郁(2018)。初診斷的「否認」,是否認?--從理解出發。心理腫瘤照護的實務與解析,第三章,頁65-85,五南出版。
  • 張琦郁(2018)。簡單行為原則的操作。見廖華芳、刘振寰主編:「肢体障碍ㄦ童家长手冊」,頁136-138。北京市:中国医葯科技出版社。

碩士學位論文

  • 張琦郁。自我關注注意力與生理喚起在焦慮減損表現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(2008)。碩士論文。

北市衛心 第XY01170164號

讓時光醞釀出生命自身的美好

地址:台北市忠孝東路五段372巷27弄4號2樓
(捷運永春站2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)

LINE FB 粉絲專頁 LINE Line 官方帳號